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,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,对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,实现“小病不出镇、大病不出县、预防在基层”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近年来,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发展,切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,但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由于受诸多因素影响,出现了人员紧缺、层次不高、成熟型人才外流等问题,成为制约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瓶颈。
目前,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:
一是通用型人才匮乏。由于受地域交通、经济待遇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,一些乡镇镇卫生院招聘难、留人难。
二是高层次人才缺乏。一方面,由于县级医院缺乏吸引力,导致医学领军人才和成熟型人才难以招引,数量严重不足;另一方面,高层次人才外流现象较为突出。
三是医学生源头贫乏。近年来,随着许多医学院校被综合性高校合并,受优势专业招生名额的挤占,导致医学类招生名额相对减少。同时,由于缺乏正确引导,许多高中毕业生不愿意报考医学专业,加之有部分医学毕业生毕业后未从事本专业工作,导致了医学毕业生源头不足,许多紧缺专业如预防医学、妇产科、儿科、口腔科等专业毕业生尤为缺乏。
为此,建议:
一是实施基层卫生人才招引工程。建议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有利于招引卫生人才政策,通过放宽报名限制、降低乃至取消招考比例等措施,吸引更多的医学毕业生参加招聘考试,进一步充实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。同时,针对医疗行业特点和医务人员实际工作付出,加快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,实施基层卫生人员中级、副高职称晋升比例拓宽工程、偏远岗位补助等优惠政策,进一步增强医务人员在基层服务的吸引力,确保基层卫生人才引得进、留得住、用得好。
二是实施高层次卫生人才集聚工程。建议组织人事部门出台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办法,建立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的中长期规划,针对重点以及紧缺特需学科的人才需求,采取用人单位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的办法。对聘用的高层次人才在科研立项、学术研究、学科建设、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,并提供工作补助、安家补贴等优惠政策;对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根据工作时间、工作数量、工作绩效等发放生活津贴,以高层次卫生人才引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,培植优势学科和重点专科,努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“名医名科”。
三是实施卫生专业人才活源工程。根据社会医疗服务需求和人群疾病谱变化,适当增加医学类专业特别是临床、预防、妇产、儿科等紧缺专业的高校招录名额,以保证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源头充足。同时,可以探索在全省范围内由省教育厅等相关部门牵头,以省内皖南医学院、安医大等本科院校为载体,根据基层卫生人才需求和服务特色,与县级政府采取开展本科型医学人才委托培养,委托培养人员毕业后需要在县级医疗机构服务期达到一定年限。同时,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,提升医务人员“行业荣誉感”和“社会认同度”,以吸引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报考医学院校、更多的医学毕业生从事医疗卫生工作。
(作者常永艳系省政协委员)